天目晴岚
2020-05-22 10:19:25
  • 0
  • 0
  • 2


久居平原的人,最想见识一下两种地方,一是大海,一是高山,它们象征着高峻、辽阔。宋代绍兴年间泰州城内开挖市河,掘出的泥土被州人堆成一“山”,高五丈、围一百二十丈,命名为“泰山”。于是,“泰岱烟岚”、“古阜斜阳”一类的景观美称就在歌咏本地的诗文中出现了。“数仞为山壮泰州”,既是诗句,也是实情。于是,州人每每就登“山”远眺了,据说,可以遮目远望到白云天边、长江南岸的京口那边美丽的山峦烟岚,好不令人向往。这也有诗为证,比如,南唐徐铉在诗题上明确写着《送客至城西望圌山……》,而明代有人对此甚至夸张到“乘风一登之,去天如尺五”,真是感觉好极了。因此,有说登上泰山,就能望见镇江的“徐、蒋”二山的。

据定居镇江的泰州作家王桂宏说,这“徐山”,即指“圌山”,至于“蒋山”,实为“金山”,都是方言口音的讹读。而镇江至泰州的地图直线距离不过三十五公里,多年以前,空气清净,平原无遮,最宜远眺,即使在泰州城北数十里的农村,儿童爬到大草堆上,也能望见遥远江南的“徐、蒋”二山的。

这“泰山”的堆成,距今不过千年,而另有一自然之山,则距今五千年以上,它就是“天目山”,位在泰州的姜堰区北郊,须得舟车前往。这天目山与浙江的天目山同名,那是真正的山峦重重、烟锁云遮,这里却是平田一望、不见其山。打开《历代诗词詠泰州》,其中记写到这天目山的就有多首,人们确曾借它而有登临之趣,这有比如《重九日过天目山登高即景》之诗为证。不过,诗人也解嘲说“言登天目峰,有山不碍小”,以至于眼前其实平原,“林疏见远灯,平野人烟渺”。然而,人们还是要用“云岑”之类的真正写山之词来形容到这里来的登临之乐,以至于这“天目山”被吟詠为“形胜东来第一山”了,每每乐其“岚光飞满日堪攀”。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天目山”在平原之地的泰州得享盛名,从前主要在于它的神仙传说。“天目”之名因发现二井而得。又有麋鹿哺乳女婴而一同飞升之说,言语渺茫。出土文物证明,在人烟稀少的那时,这难得的平原高墩之上,确曾有修道之人结庐在此。另外,姜堰之地远古人烟稀少,遍野湿地,本是麋鹿之乡。宋代元丰二年确曾在此掘得鹿角数十支、金龙七条、玉璧三十六件,皆奉为神物。这就难怪一个土墩得到这样大的名气了,文天祥逃亡至此,亦指此“山”来证自己的赤心,所谓“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后人因此而在这里建起“文山祠”,此祠却也逐渐湮没了。

本世纪初考古发现,“天目山”这里曾经筑有古城堡,为江淮之地的最早筑城,距今约三千年,早于常州淹城遗址,于是,在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这本是平原土墩以至如今就是一面平地的“天目山”,就更为人们“刮目相看”。

从自然地理上说,这块地方,本是平原上天然的高地土墩。大约正因如此,远古有人看上了它,于是在此筑就城堡,后虽湮没,其地高,遂又有人来作为避世修行之所,产生了种种缥渺之说,后人又附会筑起一些祠殿神台。终于,现代考古发现让人们切实想见其本来面目。清人凌儒的一首诗,似早就记写着民间对这土墩“天目山”存有古代历史记忆:

“里人据此称雄镇,抱恨年年松桧间”。

在从前漫长的时间里,广漠平原之上这可宝贵的天然土墩,终于因为人们千百年以来加于其上的劳作,而逐渐夷为平地。有前往探访者徐同华深情写道:“星移斗转,天目山渐渐被周围乡人取土而平,惟有四面河水缓缓流动,一棵皂角树葱茏依旧,据传为王仙翁所植……”,这真是平原赤子的一声叹息了。

“天目山”一带的风光,也就是里下河平原的一般风光,明代诗句可以是依然新鲜的:“垅麦生风爽似秋,四月扁舟作胜游”。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