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故事
2020-05-22 15:18:46
  • 0
  • 0
  • 1


书法课大约每周只有一节,那时可能不称书法课,而称写字课。每人都有写大字的本子,上面是印刷着红线的大格子,照着字帖把大字写进格子里去就是这堂课的学习任务。全班同学静静地临帖、写字,有时邻座或前后之间也会互相看看写得如何,有低声的交流,注意着不影响课堂秩序。记得那时用的是柳公权的字帖,那字骨性很强,很有劲道,不容易写得好,但如果临得比较像的的话,用现在的话说,几乎能产生一种“成就感”。那时,逢到这天有习字课,每个同学书包里就都从家里带来一块砚台,还有一块黑墨,黑墨上一般有“金不换”三个金色的字。写字时小心地把砚台的盛水槽里不多不少给上水,然后小心地拿黑墨蘸水,在砚台上磨啊磨,于是产生了墨汁,这时就拿起毛笔来,拔下笔套儿,在砚台上把毛笔掭好,就开始在大字本子上写字了。磨着墨,也就渐入写字的心情和境界,从前读书人身上的所谓书卷气,从这里得来的也不少吧。

一堂习字课过去了,大家把写字的这些工具干净地妥当地收起来,放学以后就带回家。这之后等着的就是下一节习字课的到来,其中期盼着的就是看看老师给自己上一节课写的那一页大字给打了几个表示肯定的红圈,相互看看谁得的红圈多些,看看自己写的与别人写的谁更好、更像柳体那么回事。如此循环,写字课也就跟上音乐课或体育课一样,有其快乐。一堂习字课下来,有的同学就不小心把自己的手上以至脸上弄上了黑墨,还有的同学伸出舌头来,舔那毛笔,弄得嘴里乌黑,以为笑乐。一堂习字课,总免不了这样一些小插曲。

有个同学写的字很大气,又很自然,好像下笔就有,他的习字本子上老师给的红圈圈很多。他来自种菜的东园田,其父亲既是农民,又是木匠,他父母和他自己面相上都有乡村来的样子,可是他的写毛笔字却是这样地令我佩服,仿佛有这方面的天分,所以我至今记得,那时我就对他赞不绝口。他后来似乎并没有进中学,而是跟着他的父亲做木匠去了。有时路上遇到身背木匠工具箱的他,彼此总是热情地招呼。我认定,他会是个好木匠。我今天还能记得的小学同学,他是其中之一,他叫殷桂林。

上习字课最怕的是小楷字,写那个要更多的细心、耐力,才能写满必须完成的一页纸,而最后对自己的作业总是很不满意。

在一些书画展上,我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他的小楷书法令我印象深刻,觉得那很不容易,向他求字的很多。有一天他说某风景点上镌刻有你作的《泰州赋》,却并没有注明撰稿人是谁。可能他是记错了,但我灵机一动,说,我把文发给你,给我写一幅吧。过了不久,这幅作品也就到了我的手上,他的小楷写着我私拟的《泰州赋》,署着“徐锦石书”,满足了我的愿望。古人云,“巧取豪夺”,这大约可算是成功的一例。

附:试拟《泰州赋》

汉初置县,周秦故称海阳;淮左江右,建州始于南唐。东望浙沪,西指三湘。南驰五岭,北走蒙疆。与扬州而并肩,与通州而接壤。班固书海陵之仓,左思赋红粟流衍。王摩诘叹其泱漭,范仲淹濯缨沧浪。清流起吕岱,设教出胡瑗。《书断》《画断》,张怀瓘创说于开元;《绘事微言》,唐志契论画于晚明。北宋五相文昌,标先忧后乐之义;有明东海夫子,举百姓日用即道。施耐庵作《水浒》,领说部之风骚;郑板桥诗书画,有三绝之高名。《陋轩诗》,传吴嘉纪之苦吟,冰霜正气;《艺概》集,述刘熙载之美学,古桐高峻。柳敬亭奔走天下,为曲艺之宗师;梅兰芳绝唱四海,表戏曲之体系。元末起义,张士诚揭竿于白驹;抗倭抗英,靖江民搏浪于扬子。岳武穆镇抚通泰,陈粟部挺进黄海。白马庙组建海军,渡江战直指江阴。甚矣,八百里平原,多英雄之气;数百万儿女,秉深厚文明。将生生之不息,恒繁荣于人间。日月光华,生海上兮;明珠朗耀,于东方兮。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