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池桃李
2020-05-22 10:02:19
  • 0
  • 0
  • 0


“桃李”指莘莘学子,学子数人在泮池岸畔徜徉切磋或持卷有思,真是一幅好图画,而那池边,想来也当是树影参差、芳草依依、布置有几块恰好的石头的吧。这池塘不是野外随便所在的一个,而是有个专门的名称,叫住“泮池”,据泰州的《学宫图》(见《泰州文史资料第六辑》第28页),它虽在学宫大门之外,位置却在正前方,是一个椭圆形,成为学宫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像士子或官人帽前的那块精巧的碧玉,是特别地嵌镶安排在那里的,若没有它时,你也许不会觉得有缺,但有了它时,你会觉得它是必不可少并且妙不可言的。步至学宫门前,必首先注意到泮池的一汪清水及其周边所形成的小小的风光,那对人无论如何有着举玉趾一游暂作留连的吸引力。几丈之外,宽阔的南城河波光闪耀,通过河水的渗透以及天落水的补充,泮池之水丰厚常满。

“学宫”从大门堂起,共有五进,每两进之间有其广大庭院,尊经阁是第四进,它的后面是“崇圣祠”。时任“泰州府尹兼劝农事”的赵孟頫作有《二月二日尊经阁望郊外山水》诗,可见此阁可以登高凭眺,其所述“日出群动作,鸡犬亦复喧。渺渺孤舟发,翩翩栖鸟迁”,正是当时清晨南城河及其以南漠漠乡野的风光。

说到“学宫”,同时也就是“文庙”,其功能集祭孔与学堂于一身,因而建筑群颇大。明代诗人华湘《重构文庙》诗写道:“乌府羹墙见典型,飞甍重结炫丹青。杏花争艳春先到,璧水流波月独明。群圣精神三代尽,万年土宇一王惺。从今彀率牧多士,彩笔参天启太平。”此诗描写着学宫建筑辉煌,“璧水”则是以一方碧玉来形容泮池,“彀率牧多士”是指学宫培养出很多优秀学士为天下国家所用。

清末废科举,民国初年,“学宫”改为“县立中学”。后来,随着“学宫”逐渐移作它用,“泮池”亦废,不复存在。本来,因有“学宫”,方有“泮池”,随着“学宫”的湮没,这一塘清水,如今也只记录在诗人的曾经的吟咏之中了。

“泮池”之“泮”,《诗经•氓》有“隰有其泮”句,“泮”者,田界也,涯畔也。这字义似消解着“泮池”的诗意,难道“泮池”只是意味着学宫的南部边界而已?也许,对于学宫作为一座建筑群,这个边界的本意确实是必要存在的吧,不过,这“泮”字之美及其春草池塘,却不是“边界”二字可以交代的,人们在理解上强化了诗意的理解和想象,因而徜徉池边的人们也才给后人留下了以“泮池桃李”为题的诗篇。

曾经,人们在泮池塘畔砌了一个美丽的亭子,叫做“浴沂亭”,这也就更为直接地与学宫里的“大成至圣先师”联结了起来。“浴沂”二字,出自《论语• 先进》篇,那师生同乐的美丽人文风光与意境,为孔夫子所赞美:

“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祭天求雨之地),咏而归。”

在学宫前的泮池之侧,立起一亭,其名“浴沂”,真是妙在不言之中了。明代诗人虞瑶有诗赞美说:“四面晴临一鉴圆,浴沂真乐似当年。咏归童冠春如许,飞跃鸢鱼境自然。气象迥于尧舜等,事功何有赤求贤。身心到此尘埃尽,坐我光风霁月天。”全诗赞美着泮池岸畔、浴沂亭边莘莘学子桃李风光,真是十分切题。

(注:《诗经•鲁颂》有《泮水》篇,古时诸侯所设的贵族学校叫住“泮宫”,因学宫前设有水池,状如半月形,叫住泮水。据《歧路灯》第八回所注,泮池乃在学宫之内,有左右二池,皆半月形,那体现着另一种设计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